南海佛教圆桌会教育分论坛在摩诃朱拉隆功大学举行
2024年12月10日   聊城市佛教协会


111.jpg


2024年12月6日,南海佛教圆桌会举行启动仪式的当天下午,教育分论坛在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顺利举行。中泰双方教育界、佛教界的20多名专家学者,以“观往知来、返本开新——新时代中泰佛教教育交流互鉴”为主题,就当代佛教教育、中泰佛教交流、南北传佛教互动等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讨论。


222.jpg


在论坛开始前的欢迎仪式上,摩诃朱拉隆功大学校长颂金长老,代表校方致欢迎词,表示泰中友好源远流长,摩诃朱拉隆功大学也长期得到中国方面的支持,非常高兴能在摩诃朱拉隆功大学,迎接印顺大和尚和来自中国佛教教育界的学者朋友。相信南北传佛教的深入交流和友好合作,会让佛教成为更好的佛教,更有益于世界和平和人心的安定。


333.jpg


摩诃朱拉隆功大学行政副校长帕泰·帕瓦拉迈提在致辞中,介绍了摩诃朱拉隆功大学的历史、现状和办学情况,表示期待率团到中国进一步了解和学习大乘佛教,也欢迎中国的朋友学者常来常往、交流互鉴。无论汉传南传,都法乳同源,佛教教育的交流合作,一定会积极推进两国佛教的发展,共同促进佛教教育的提升。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本焕学院、南海佛学院院长印顺感谢颂金长老和摩诃朱拉隆功大学校方的支持与合作,并发表主旨演讲。印顺表示,本届圆桌会教育论坛千里移师泰国,展开中泰佛教教育的交流互鉴,是历史必然,是时代要求,是众缘和合的结果。上个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泰国总理佩通坦时指出,中国和泰国是亲密友好邻邦,中泰一家亲历久弥新,双方要加强文化、教育、青年等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办好佛牙舍利赴泰供奉等活动。这次南海佛教圆桌会教育论坛在泰国举办,可谓正当其时,因缘殊胜。


444.jpg


印顺回顾了海南、深圳佛教界在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海外留学僧培养,创办教育论坛,成立佛教教育交流研究机构等佛教教育方面的探索实践,并围绕佛教经典数据化、新时代寺院管理办法、联合编写禅修教材、资助留学僧等问题,对对中泰佛教教育交流互鉴提出了切实具体的建议。


南海佛教圆桌会教育论坛创设于2019年,至此已成功举办六届。教育论坛承百年树人之意,面向佛教未来,构筑佛教教育国际交流平台,推进当代佛教教育交流合作,守正创新,以佛陀般的宽广胸怀,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促进文明互鉴。五年来,各国佛教院校代表积极参与,深入交流,共同成立研究机构,互派留学僧,极大促进了与会国佛教教育交流合作,为世界佛教的教育、发展与未来,做出了积极贡献。


北京大学哲学系暨国学院教授楼宇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杨曾文、南开大学教授孙昌武、河南龙门石窟研究院名誉院长温玉成,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校长妮兰提·德·希尔瓦,为在曼谷举行的本次教育论坛发来贺信。


本次教育论坛专家学者发言摘要。


顿普 本焕学院教务长

《观往知来,返本开新:新时代中泰佛教教育交流互鉴》


新时代中泰佛教教育交流互鉴的机遇与挑战,需在返本坚守佛教教育的根本与核心的同时,创新佛教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展望未来,中泰佛教教育交流互鉴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让我们秉持“观往知来,返本开新”的理念,以历史为鉴,坚守佛教教育的根本;以创新为动力,开拓佛教教育的新境界;以交流互鉴为桥梁,携手共进,共同铸就中泰佛教教育的辉煌未来。相信在两国佛教界的共同努力下,中泰佛教教育交流互鉴将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为世界佛教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增添光彩。


南海佛学院教务长 隆法

《构建自主的中国佛教教育体系刍议》


构建自主的中国佛教教育话语体系,既是中国佛教教育在新时代、新机缘之下的时代担当,也是近年来中国佛教发展和对外交流的迫切需要。要在“绍隆佛种,续佛慧命”的基本使命基础上,以“两个结合”为指引,以爱国爱教,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为基本前提,并应落实到佛教教育的全过程;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充实中国佛教教育的内涵;借助于新的技术条件,革新僧教育和居士培训教育的教学组织实施方式。同时还应当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思路,开办佛教界的师范教育,并适度借鉴和引进社会大学的教师管理、考评机制,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冯焕珍

《佛教教育管见》


近代以来中国佛教教育面临的问题,大家多有反省。办好佛教教育,我本人的体会,应当照顾到几种关系:一是师资关系;二是教理的邪正、深浅与总别关系;三是教理与观行的关系;四是内学与外学的关系。认识到位,关系理顺,则佛教教育就能形成一个上求下化的良性循环系统,佛教的发扬光大就指日可待。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学愚

《论当代佛教教育》


佛教教育包括知识传授、道德提升和智慧培养三个方面,且都以慈悲为主导。如何更有效地推动佛教教育、培养教育僧才?1、加强僧伽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2、寺院学院化、学院丛林化。3、僧伽教育是全人教育,引导社会大众正确认知佛教、理解佛学。4、内主外兼,同时兼明当代宗教学理论和方法。5、强化自觉觉他教育。6、佛教教育应向社会开放,让更多人了解、学习、乃至研究佛学。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 孙劲松

《五乘佛教的教育次第》


五乘佛教是佛教教育的完整体系,其根本在于大乘佛法的唯识中道义。五乘佛教的教育次第是原则性的,在实际的佛教教育之中,因众生学佛时劫的长短、根器的差异而演化出千差万别的教化法门。当前的佛教教育应当对经典之中教育智慧多加研究,吸取营养,根据佛教的核心教义,探讨教育的目的,因材施教、因机设教,设计出适合佛教特色的教育体系,避免被现代西方的世俗教育体系牵着鼻子走。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教授 张文良

《应用佛教学发微》


与传统佛教学相比,应用佛教学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皆有新的开拓,特别是在研究方法上,应用佛教学研究需要从文献导向向问题导向、从传统解释学向现代解释学、从“我注六经”向“六经注我”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佛教从单纯的研究对象向作为方法的佛教转变,也意味着佛教不再被单纯视为一种哲学体系,同时也要关注其宗教性属性,并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发崛起其积极的思想要素和思想资源。

 

深圳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 问永宁

《文明互鉴视域下南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互动交流》


中华文明既是在自身文化传统基础上形成的原生文明,在形成过程中,也与域外其他古老文明发生交流、碰撞与融合。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佛教历史上的每次繁荣发展,均是与不同文化沟通对话,与新思想、新文明调适融合的结果。佛教要发展,也要在交流互鉴中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工智能问题。

 

浙江佛学院常务副院长 持定

《太虚大师雪窦山办学实践对现代佛教教育的几点启示》


在佛教教育方面,太虚大师除了兴办佛学院和亲任讲师外,还积极开展了其他多种形式的办学实践。太虚大师在雪窦山的办学实践在当时取得一定的成就和影响,其中蕴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对于当下的佛教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如注重包括佛教教育在内的“广义的教育”, 注重培养国际佛教人才,注重信仰的建立与践行,注重因地制宜与学修一体,注重传统与现代结合,注重服务社会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黄夏年

《慈航法师与佛教教育》


佛教是理智宗教,是真善美的教育,虽然它不像普通教育注重知识,但是它注重于道德,释迦牟尼佛既是宗教家,也是教育家。今天,我们为之感到欣慰的是慈航法师的教育理想没有被人们遗忘,70年后台湾佛教界先后创办了玄奘大学 、佛光大学、华梵大学和南华大学等佛教大学,海峡两岸佛教界也开办了上百所佛学院,中国佛教教育正在普及与发展,他提出的“文化、慈善、教育”三个救生圈的功能已经实现,但是他所提到的佛教“有文化则可向外宣传,有教育则可培育僧材,介此二者之中,则慈善是矣”的三个“救生圈”的关系,仍然是中国佛教界努力的方向。

 

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刘成有

《印顺导师“一个僧团两个道场”的育僧实践》


印顺导师是二十世纪汉语系佛教界极其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极力阐发、倡导人间佛教思想,被尊称为人间佛教的“播种者”、“领航者”、“精神导师”。他对于中国佛教的改造,很早就着眼于制度和思想层面的深层改造。制度方面的改造,需要构建具有时代价值的僧团管理模式,并在这种新的管理模式中不断熏染新人。而思想层面的改造,只有通过一大批的弘法人才,才可以普及到社会层面,真正实现中国佛教的现代转换。他在台湾创办的福严精舍与慧日讲堂,提供了一个富有时代价值的育僧模式。

 

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丁小平

《太虚大师关于中泰佛教交流互鉴的思想略论》


太虚大师认为流行于泰国的上座部佛教,给泰国带来了安定和福乐。历代帝王的推崇,以及佛教本身的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利益社会和人生,使得佛教有了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如何建设中国佛教乃至世界佛教的过程中,中国有必要充分吸收巴利语系、藏语系、汉语系这三大系佛教的优长,并且彼此相互借鉴、相互增上,乃至中国大乘佛教还应主动弘传到泰国等南亚国家以及欧美等国家。太虚大师的思想,有着既要“吸收进来”,又要“弘传出去”,有着文化建设、文化自信的两方面,体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完整内涵。

 

泰国艺术大学博士 本焕学院研究生导师林姮

《新时代中泰佛教教育交流互鉴》


近一百多年来,中国沿海地区下南洋的人士络绎不绝。中国和泰国早已是血肉相连的一家人,“中泰一家亲”历久弥新。


中国和泰国的佛教交流拥有巨大的交流空间,北传佛教的哲学思想与南传佛教的上乘禅法相结合,必定是新时代的重大成果。中国本焕学院与泰国摩诃朱拉隆功大学作为佛教教育的标杆,相互走访与交流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副所长 李海波

《文明互鉴视角下的中泰佛教教育》


文明交流互鉴在实践当中需要国与国之间的参与和推动,需要有志之士为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架起桥梁。今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两国确定2024为“中泰友谊金色50年”,并且以“中泰齐心,命运与共”为建交50周年口号。中泰国家在佛教文化方面有着深层次的相通相连,一定意义上,这种“齐心”为“命运与共”奠定坚实的基础。“齐心”来自有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追求又来自共同的认知,文化的相互认同和理解是其基础。

 

台湾中华化学研究所博士后 觉心

《马来西亚汉传佛教教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马来西亚汉传佛教教育在多元文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模式,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该领域也面临着现代化适应不足、教育专业水平有限、资源匮乏以及僧才短缺等多重挑战。通过对历史背景、现状及全球化影响的分析,可以采取包括数位化与课程多元化、国际合作与本地化融合,以及设立专业僧才培养计划等若干应对策略,。透过这些策略,相信马来西亚汉传佛教教育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大的影响力,同时也将成为其长远发展的重要动力。

 

黄夏年教授为本次教育论坛做学术总结,认为中泰不同的教育模式,必须发生碰撞,经过碰撞之后,才能得到新的共识,开出创新的果实。教育是佛教转型的基础,是未来佛教发展的人才摇篮。本次论坛,我们讨论的每个问题都是与未来戚戚相应。不管是五乘传统教育的新模式,还是应用教育的实用性,关键在古人贤哲所说的“当机”,只要当机了,佛教教育就成功地向前推进,直至最后取得应用,乃至成功。他还在总结中表示,深圳弘法寺与泰国朱拉隆功佛教大学一直有着密切联系,保持了很深的法谊。本次论坛在泰国召开,聚焦于新时代中泰佛教教育交流互鉴,共同表达了对当代佛教教育的关切,必能进一步增强两国的佛教教育合作,开创南海佛教教育的新未来。



0.1222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