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寺后山庭院
慈云寺民国年间移植自菩提迦耶的菩提树
重庆南岸区慈云寺为巴蜀地区著名的千年古刹,有着厚重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热爱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者心中,有着神圣崇高的地位,是承载和安顿众多的佛教徒们信仰的精神家园。
寺始建于唐,复建于清乾隆22年(公元1757年),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142所重点寺院之一,2000年被列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寺内现有主要建筑格局,系上世纪二十年代时任重庆市长的潘文华及其时任重庆警察局长的弟弟潘昌猷兄弟俩,从宁波请来高僧云岩法师,在潘氏兄弟及当时川中军政要人刘湘、著名船东向兴发、美籍华僧寿冶法师等大德资助下,改建后形成。系由上海请来的建筑师设计,依山取势,形制合璧中西,风格独特,气势不凡。寺内“大雄宝殿”、“慈云法苑”、“法轮常转”牌匾,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辛亥革命元老吕超亲赠的旧物。抗战中太虚大师、虚云大师等大批佛教界著名高僧相继到此弘法讲经,各界名流来寺者络绎不绝,此段时期寺内常住僧众曾多达260余人;寺内还曾办有大雄中学、中医院、慈善会等机构。
民国初年的慈云寺
民国初年的慈云寺近景
1943年初,民国中央政府会同各院部当局,在此举办49日护国息灾大法会。抗战中期,慈云寺僧侣组织了“国际佛教步行宣传队”,远赴东南亚多国,揭露日寇罪行、声援祖国抗战。
慈云寺僧侣救护队庆祝抗战胜利
抗战中,慈云寺还自发成立了由60名身强体壮的僧侣组成的救护队,在重庆遭日寇大轰炸时救死扶伤的积极作为,广泛见诸当时报端,倍受好评。1943年底,有14名僧侣救护队员参加驻印军运队出国服务,其中2人为此牺牲;抗战胜利后,慈云寺僧侣救护队获得国民政府奖章奖励。
2005年至2007年,时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慈善家、香港旭日集团董事长杨钊居士,前后共计无偿捐资人民币1280余万元,对全寺进行了排危改造。
慈云寺近代以来高僧辈出,影响广泛。陪都时期,黄埔五期出身、国民党少将军官郑全山,在本寺住持澄一法师座下剃度出家,法名清定,后成为一代高僧。前任方丈惟贤长老,生前长期担任重庆市佛协会长和中国佛协谘议委员会主席,为当代著名高僧,道高德厚、学养宏富,享誉海内外,弟子众多。
慈云寺前任方丈惟贤长老与现任方丈正澄法师合影
慈云寺现任方丈正澄法师,现还兼任南岸区政协委员、重庆佛学院副院长、重庆市佛协副会长、中国佛协理事。曾在北京的中国佛学院求学和任教前后计十五年;2010年5月,谨遵佛制,承继慈云寺法席、丈席,全面荷担如来家业,肩负建寺安僧、弘法利生、服务信众、造福社会的使命。
慈云寺鼓楼及临江十八亭
慈云寺鼓楼及临江十八亭
慈云寺鼓楼及临江十八亭
慈云寺有着爱国爱教、正信正行的优良传统,道风优良、寺容整洁、管理规范、和谐有序。在新时代的因缘中,将一如继往恪守寺院作为道场的根本属性,拒绝商业化、庸俗化、娱乐化。慈云寺所有建设和活动,本着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的原则,服从于续佛慧命、庄严道场的根本和方向,服务于学道、修道、弘道的初心和中心。道者,消除烦恼、战胜自己的解脱道,胸怀天下、利济苍生的菩萨道。愿与诸法门同修道侣、社会贤达仁者,共同为慈云法灯永续,强基固本、继往开新,为升华生命、光扬宗风,同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