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辉长老:弘扬佛法依正不二思想 祈愿世界永远和平
2024年10月23日   聊城市佛教协会

圣辉长老:弘扬佛法依正不二思想 祈愿世界永远和平



1.jpg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10月15日至17日在弥勒菩萨应化道场—浙江宁波奉化雪窦山隆重举行,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界代表、专家学者等约800人出席。论坛收到了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 古特雷斯、26个国家和地区、3个国际组织发来的66封热情洋溢的贺信。

论坛期间举办了主论坛、分论坛(竞争与和平、焦虑与解压、名山与祖庭、保护与整理、公益与慈善、妙像与潮音、出世与入世)、新媒体论坛、电视论坛以及佛教文化主题展览等活动。

本届论坛以“同愿同行·和合共生”为主题,与会嘉宾围绕佛教的包容智慧、精神内涵、法脉传承、典籍结集、社会责任、文化艺术、人间佛教的思想与内涵、中道思想、和平智慧等主题,深入研讨挖掘佛教文化精髓、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佛教的智慧力量。


2.jpg


在这盛世明时,龙天降吉祥的良辰吉日,我们全世界的佛教徒在世尊大慈悲、大智慧的加持下,来到宁波参加主题为“同愿同行·和合共生”的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一到举办地的奉化雪窦山,顿觉山青水秀,充满了灵气、福气、和气;尤在满面笑容的弥勒菩萨慈视下进入会场,更令人倍感亲切,和平吉祥,实在是因缘殊胜,得未曾有!

“同愿同行·和合共生”作为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具足了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同愿,是心灵深处最真挚的共鸣,是跨越时空、超越界限的共同向往。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疫情肆虐……这些问题无一不在提醒我们,唯有同愿,方能共克时艰。我们同愿拥有一个清洁美丽的地球家园,同愿构建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同愿实现全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这份同愿,如同春日里温暖的阳光,穿透云层,照亮前行的道路,让每一个心灵都能感受到希望与力量。

同行,是行动上的默契配合,是实践中的相互扶持。在追求同愿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心灵的共鸣,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即提醒我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对自然的尊重,更是对人类自身未来的负责。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下,各国应同舟共济,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环境危机,守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和合共生,是“同愿同行”理念的最终归宿,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任何挑战都需要全球共同面对。

和合思想的首要特征是“和而不同”。中国孔子的《论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和合理念的精髓:在保持各自独立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追求和谐共处。佛经云:“一滴水只有放回大海才不会干涸。”大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之王,正因为它能够接纳每一条河流,无论其大小、清浊,均给予其存在的空间。同样,人类社会也是由不同文化、民族、国家、宗教构成的多元体,只有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共生。

和合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道生,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与万物和谐共生。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合思想倡导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之道,是人类社会永续和平发展的基石。

“以和为贵”是和合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人际交往、国际关系中,和合文化鼓励通过对话协商、求同存异的方式解决分歧和冲突,以实现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依存度日益加深,任何一方的单边行动都可能对全球产生连锁反应。因此,和合精神所倡导的合作共赢理念,对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促进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而佛教所倡导的“不二”境界,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来看待同行。在佛教看来,万物皆空,众生平等,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绝对的对立与分离。因此,在同行的过程中,我们应放下成见,消除隔阂,以平等、包容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差异中寻求共识,在分歧中促进合作,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而和合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佛教的修行智慧,所以论坛主题倡导的“同愿同行·和合共生”的理念,就是在共同的愿景下携手前行,于差异中求和谐,在和谐中共生共荣。因此我们要携手并进、同愿同行,在和合共生的道路上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谨浅论《弘扬佛教依正不二思想,祈愿世界永远和平》如下:


3.jpg


一、佛教依正不二的思想是推动世界和平、和合共生的重要理念

20世纪以来,环境保护已成为一大世界性的难题。所以会产生“生态危机”,为什么会有“生态危机”?我们佛教认为,是人类的“共业”所感召而形成的。它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工业全球化、人口过剩等都有关系。但更深层次的因缘,则是人类的价值观念的偏离以及行为方式的失当才发生。所以人类只有实现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根本转变,善待自然,才能克服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实现人类社会和合共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一方面,具有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佛教蕴含的依正不二思想,为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一种古老而常新的生态智慧,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佛教是一个充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宗教。佛教的缘起论、业报论、慈悲观、平等观等教义中,都体现了伟大的生态思想。特别是佛教的“依正不二”的宇宙观和节制欲望的生活观,对于克服“人类中心主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我们要树立共同愿景,凝聚全球共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愿景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能够凝聚全球共识,为各国携手合作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佛教依正不二的宇宙观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拨乱反正

西方生态学家有一个普遍的看法,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造成现代生态危机的一大思想根源。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人类被设置在宇宙的“中心”,凌驾于万物之上,人既是“万物的尺度”,又是“造物主”的“异己力量”,人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不是为了“回报”自然,而是为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在主客二分的观念和科技理性的助推下,人类这种宰制能力被不断放大,终于导致了宇宙秩序被严重破坏的灾难性后果。

佛教对生命和宇宙的理解迥异于西方传统。佛教从“缘起性空”的宇宙观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生命观出发,形成“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思想,将“不杀生”作为佛教徒的第一大戒。佛教认为,世界上的“有情”生命因为生命境界的不同,而在“六道”中轮回流转,人不过是其中的一“道”,众生都是平等的。佛教甚至认为石头、瓦砾之类的“无情”之物也有“佛性”。禅宗的“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中国的大文豪苏轼的“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均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佛教这种有机的宇宙观和平等的生命观打破了人与万物的对立状态,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智慧。

由于佛教是主张和平、奉行慈悲、实践平等友善的宗教。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始终遵循着慈悲与和平的思想,是世界史上唯一不曾用武力传播教义的宗教。佛教的武器是智慧之剑,佛教的敌人只有一个,那便是我们人类内心的无明烦恼“贪、瞋、痴”。所以自释迦牟尼佛在古印度创立了佛教,就不断被世界不同的民族和地域信受奉行,成为影响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到了13世纪,由于内外原因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古印度逐步消亡。而佛教传入我国两千多年来,早已融入中国文化的血脉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身份认同,成为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佛教坚持中国化的方向随时代而日新日日新,所以成为了世界佛教的发祥地和第二母国。无论是在“陆上丝绸之路”还是在“海上丝绸之路”,无论在亚洲还是在欧美洲,也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佛教始终是“和平的使者、友谊的桥梁”!始终反对战争、恐怖、压迫和暴力,始终反对歧视、贫困和破坏环境!正信佛教徒都无一例外的奉行着释迦牟尼佛的“慈悲遗教”;都无一例外的“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都无一例外的践行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早离苦”的菩萨行。

所以佛教认为,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是相互依存的,是“正报”与“依报”的关系。“正报”是我们内在的身心世界,“依报”是外在的自然环境。一切山河大地、花鸟虫鱼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依报;而人类的行为、言语、思想构成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是正报。

在佛教中,正报是主动的,依报是被动的,依报随着正报而转移。《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所以,自然环境的好坏是与人类的观念、思想和行为不可分离的。就是说,人类的身心和谐,则能促成自然环境的和谐;反之,人心不善、浮躁不安、制造恶业,必然环境恶劣、灾害不断,这便是业感缘起、报应不爽的道理。正是因为佛教相信因果、相信依正不二的原理,所以佛教最大限度地热爱和平、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佛教不仅推行放生的理念,而且历来寺院所在之处无不是青山绿水,环境宜人,生态和谐。所以我们要推动宗教文化交流互鉴,促进文明多样性发展,各国佛教应积极推动宗教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和认同。通过举办文化节庆、艺术展览、学术论坛等活动,搭建文化交流的平台和桥梁,促进文明多样性的发展。

4.jpg


三、佛教节制欲望的“惜福观”是对现代消费主义的纠偏

生态问题产生,若从人类自身、或是从人类的精神深处寻找原因,那就是人类欲望的过度膨胀,在无休止地外逐中丧失了自我。今天,人类正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消费至上的时代,人类在肆无忌惮的、毫无节制的消耗和浪费地球有限的资源,过度消费和享受已经成为今天这个时代的“流行病”,这是人类生存的悲剧,也是导致现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可以肯定,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精神的堕落实际上是同步进行的,生态危机的实质就是人类精神的危机。因此,生态危机的解决期待着一场真正的“思想觉醒”。这场“思想觉醒”的核心,就是人类必须适可而止、悬崖勒马,对日益膨胀的欲望进行降温。在这一方面,佛教的节制欲望的“惜福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可贵的“心灵环保”思路,对于解决现代生态危机具有深远的意义。

佛教一向认为,对欲望的不合理的追求是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源,而人生苦难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贪嗔痴”三种“根本烦恼”。《佛遗教经》上说:“多欲多烦恼,少欲少烦恼,无欲无求,则无烦恼之患。”《佛遗教经》还特别提到“知足之法”:“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我们中国佛教徒常说的“知足常乐”,按佛教所说,这是因为知足的人,不再为各种欲望所牵挂,心中平安快乐。佛教开出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八万四千烦恼,也就是对治人的各种欲望。在佛教看来,无欲或少欲是人类获得“欢喜平安”之乐的关键。所以知足常乐,不但是佛教的生活情操,更是重视和平、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一种崇高境界。

佛教关于人生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思考,在现代这一物欲横流、生态失衡的时代凸显出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现代文明实际上是在纵欲主义的绝路上行进,人们在狂热地“购买”和“使用”中寻求自我满足,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吃掉、穿坏、更换或扔掉一切,而知足常乐、艰苦朴素一类的古训倒成了迂腐之见。可以预见,人类在消费主义的驱使下若再不回头,地球有限的资源将被迅速挥霍耗尽,承载人类与万物的伟大星球,人类如果再不自省,将来就会毁在人类的“欲望之海”。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人类非常需要运用佛教博大精深的生态思想的正能量,吸取其积极的生态智慧,提倡和实践一种简朴、节俭、自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就像我们今天置身于一片祥和,充满了福气、灵气、和气的雪窦山一样,自然体现了人与人、人与动植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动。

2006年,在生机勃发的春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在主政浙江时,代表浙江人民对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杭州的召开,致辞表示祝贺和欢迎时说:“支持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文化繁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加和平、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共同努力。

”这“三个促进”,“一个创造”,不但对世界佛教论坛的圆满召开指明了方向,更为世界佛教论坛以后的举办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方向的指南,还为中国佛教公益慈善指出了努力的目标。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2017年伊始,1月17日、18日,习近平主席又先后在达沃斯和日内瓦发表的两场主旨演讲中,首次提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现了“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应时而为、开放包容的大国担当。这是中国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中国人民包括中国佛教徒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不懈追求,更是习近平主席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5.jpg

佛教徒虽是所在国的公民,但佛教是不分国界的,以普度天下众生、维护世界和平为己任。佛教创立于印度,在中国得到发展和提升,又先后传遍国内外,经久不衰,同样显示了她开放包容的胸怀。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老在诗中写道:“地邻四海皆崇佛,三系并行汉藏南。难得因缘好时节,如来家业要人担。”所以我们期望,在这“千载一时,一时千载”的新时代新征途的好时节因缘中,第六届“同愿同行·和合共生”为主题的世界佛教论坛,不但要弘扬佛教依正不二思想,祈愿世界永远和平,还要与建设“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起来,让世界人民通过佛教论坛的交流,通过佛教信愿行的践行来推动世界和平,从而使佛教事业成为时代的不老松,永远充满青春、活力,为世界送去更多的温暖和慈悲。

最后,祈愿慈悲的三宝、加持论坛圆满成功,世界永远和平,与会者吉祥如意,福慧双增!


本文作者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 圣辉长老

0.146768s